首页 大三国的小人物 下章
第12章 杨仪:被诸葛亮最后遗忘的
  杨仪,字威公,襄人。

 杨仪这个人很有才学。小时候就看出来很会做事,考虑问题周全,是做官的料子。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,他不是孩子王,不占主导地位。但他跟那个孩子王贴得很紧。有他在,孩子王不用心,心都让杨仪去了。杨仪拿着小木子,指指点点,这个那个,那个这个,指挥玩得井井有条。

 大人们都说,这孩子有出息,是个做官的料。

 果然,长大后,杨仪到荆州做了主簿。荆州本来是刘表的,后来曹占了,赤壁之战后,刘备借荆州。后来刘备占领了西川,让他的二弟关羽镇守荆州。

 杨仪本是曹占领下的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,办公地点在南。后来,他跟傅群闹了点矛盾,一怒之下,到荆州投靠了关羽。

 杨仪很会做事,关羽很信任他。关羽想跟他大哥刘备说点事,写了一封信,给别人送去不放心,觉得杨仪最妥当,就让杨仪去了。

 杨仪到了成都。把书信交给刘备。刘备顺便与他交谈了几句,问一问荆州的情况,杨仪对答如。这一下子,把刘备给震住了。他觉得杨仪是大才,应当重用。就让杨仪在成都担当左将军兵曹掾的职务。

 一有空,刘备就让杨仪来府中清谈一番。刘备说,杨仪这个人才学高,能力强,应当委以重任。

 不久,刘备称了汉中王,立即把杨仪提拔为尚书。

 杨仪帮着刘备做了不少事,深得赏识。

 刘备伐吴失败,白帝城病故。诸葛亮掌握着蜀国的实权。

 一次次地领兵伐魏。因为杨仪有统筹调度之才,又得到刘备生前多次推荐,诸葛亮重用杨仪,任其为参军,辅助自己处理军中大事。

 杨仪调度得很有方略,让诸葛亮省心不少。

 但杨仪再有调度能力,有一个人却调度不了。谁呀?魏延。

 魏延是什么人,那是一位很勇敢的将军。跟随刘备多年,功劳很大,性格又高傲。当时很多人都讨好他,顺着他的捋,不敢跟他对着干。可是唯独场仪,觉得自己才华过人,不太看得上魏延。魏延很生气。杨仪调度他什么事,他置之不理。

 有时,大家议论军机大事。魏延跟杨仪经常意见相左。争论得起,魏延举刀要砍杨仪。杨仪呢,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到诸葛亮跟前告状。

 诸葛亮也没什么办法。虽然他曾经给两人拉过和,可是效果不太好。诸葛亮不是神人,也有解决不了的难题。比如这两人的矛盾。又不好责罚他们,因为他需要他们帮助。这两人各有长处。内部事务,他需要杨仪,阵前冲杀,他需要魏延。

 就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吧。好在有诸葛亮在,他们不至于闹得太狠。

 他们的矛盾,东吴的孙权都知道了。孙权问蜀国的使者,你家丞相重用哪些人啊?使者说,两军阵前冲锋陷阵是魏延,调度军中各项事务是杨仪。孙权说,这两个人都是小人,虽然一时有作用,但久则生,特别是诸葛丞相死后,祸事就大了。

 后来,诸葛亮死了,死在了五丈原前线。

 果然,杨仪跟魏延就闹翻了。

 最终的结果是,杨仪利用丞相诸葛亮的计策杀了魏延。

 诸葛亮不仅授计让杨仪杀了魏延,临终前还亲自拟了一道密本,交给杨仪,让杨仪务必将这道本章转交给后主刘禅。

 表章中,丞相将蜀国以后该如何发展作了一番布署,特别是一些人事方面的调整,也都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。

 杨仪历尽千辛万苦,把兵马带到汉中,自己亲自来见后主,把平定魏延造反的前前后后说一遍,又把密本呈上。

 对于相父的话,后主刘禅是坚决听的。

 于是,后主按照丞相遗表中安排的那样,对人事作了一番调整。特别是前线回来的将士,都有封赏。比如,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,费袆为尚书令,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,等等。

 都封赏完了,却独独落下一位。

 谁呀?就是刚才汇报半天工作、呈上表章的杨仪。

 一开始,杨仪没着急,他想,自己跟随丞相多年,多有战功。丞相一定在最后给他一个好位置。况且,自己刚刚平定魏延叛,把大军平安带回来,多大的功劳啊。别人能做得起来吗?

 只有我杨仪。

 重头戏总是在后面。

 可后主起驾回宫了,别人也都下去了。

 大殿上空的,只剩下他一个杨仪。

 杨仪可就愣住了。

 杨仪想,这怎么回事呢?难道刚才封我的时候,我开了小差,没听见。不可能呀!我竖着两耳朵,一字不落地听着呢。

 杨长史,现在已经退朝了,请回吧。一个宦官对杨仪说。

 杨仪怏怏地退了出来。

 杨仪心里可就冒起火来了:

 ——无论从哪方面来说,我都不在他们之下呀。论资历,论才学,论功劳,他们都不如我了。六出祁山,我一次都不落,每次都担任重要岗位,丞相的每次军事决策,我都参与了。可丞相为什么就把我忘了呢?

 ——丞相逝世后,是我按照丞相的遗言,领着全部人马历尽千辛万苦,平息了魏延的反叛,最终安全撤回汉中。如果当初我把人马拉到魏国去,决不失封侯之位。哼!

 ——看来,我太幼稚了。

 哎哟,杨长史,您在想什么呢?有人跟他打招呼。

 杨仪冷不防被吓一跳,抬头一看,是费袆。

 喔,是费尚书呀,没事,我随便想想。杨仪说。

 不对,杨长史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。能不能跟我说说?

 当时,杨仪也在气头上,杨仪想,我心里是有气,凭什么你们得到的好处比我多,你们的职位比我高,不公平嘛。杨仪就把一肚子牢全向费袆发出来。

 从当年弃暗投明,从曹那边跑到关羽这边,从刘备当年如何赏识他,诸葛丞相又如何赏识他,到六出祁山自己怎样顶了半个丞相,再到平魏延之叛。等一切和盘托出。

 杨仪说,费尚书,我的功劳您都看到了,您也跟着丞相多年。那蒋琬是谁?有哪一点比我好?

 杨仪最后说,当初,我要是把人马拉到魏国去…

 就在杨仪向费袆大发牢的当儿,蒋琬到后宫找后主。

 蒋琬对后主说,陛下今天在金殿上,封赏了那么多人,却忘记了对一个人的封赏。杨仪多有功劳,不封赏,有点说不过去呀。

 后主为难地说,可相父的奏章中没有提到对杨仪的封赏呀。

 蒋琬说,那一定是丞相一时疏忽,把杨仪忘了写上,杨仪一直侍奉在丞相左右,太亲近的人,反而容易漏掉呀。

 后主问,那依大将军的意见呢?

 蒋琬说,我觉得应该给杨仪升官一级,再赏一些绸缎,以安其心。

 后主不爱考虑事儿,以前听相父的,现在相父没了,就听蒋琬的。

 后主说,你看着办吧。

 蒋琬说声遵旨,转身要走。

 就在这时,费袆急匆匆地闯进来,大声叫嚷,哎呀,不好呀、不好呀。

 蒋琬问,怎么了?

 费袆说,杨仪要反呀!

 后主和蒋琬都吓一跳。

 蒋琬说,怎么可能呢?杨仪要反早反了,何苦要把兵马带回来才反呢。

 费袆就把杨仪刚才在路上发的牢说了一遍。

 费袆说,我看杨仪这样的人用不得,他受了一点委屈就心里失衡,您即使现在封赏了他,可以后他再有什么不满意的,说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来呢?陛下宜早作决断,留着他,后患无穷啊!

 后主一听,说的是。来人,将杨仪拿下,问斩。

 蒋琬赶紧说,杨仪虽说犯了错误,可他也立了不少功劳,就将他贬为庶民吧。

 后主说,好吧。

 使者把旨意到杨仪府中一传,杨仪跪在地上半天没起来。

 问题还在后边,杨仪到了被贬的地方,还不安分,写表章给后主,发牢,言辞更加烈。后主看了很生气,派人来抓捕杨仪,想带回京城问罪。

 带不回京城了,因为就在使者到达的当天夜里,杨仪就抹了脖子。

 使者看着杨仪的尸体,叹了口气:你这是何苦呢,也算个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的大人物了,怎么就不自重呢!

 杨仪小传杨仪(?—235)字威公,襄人。三国时期蜀汉大臣。建安中,杨仪为荆州刺史傅群之主簿,不久背傅群而投襄太守关羽。关羽命杨仪为功曹,遣往蜀中见刘备。刘备与杨仪共论军国计策,政治得失,甚为欣悦,因此辟杨仪为左将军兵曹掾,后丞相诸葛亮以杨仪为参军署府事。建兴八年杨仪迁长史,加绥军将军。诸葛亮数次出军,杨仪常为其规画分部,筹度粮谷,处事极捷。因此一应军戎节度,皆由杨仪取办。前军师魏延善养士卒,勇猛过人,性格矜高,当时军中众人皆避而下之,唯独杨仪肯不假借于魏延,魏延因此忿怒,二人势如水火。不久诸葛亮病卒,杨仪等部领全师还朝,又诛魏延。杨仪自以为功勋至大,当代诸葛亮秉持朝政,但诸葛亮遗意在蒋琬。杨仪回都,拜为中军师,并无实际统领,但止从容无事而已。杨仪深深不忿,常发怨言,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。杨仪被废为庶民,徙汉嘉郡。杨仪至徙处,又上书诽谤,辞指切,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。结果杨仪自杀,子还蜀。陈寿评曰:杨仪以当官显,咸贵重。览其举措,迹其规矩,招祸取咎,无不自己也。 M.523uS.com
上章 大三国的小人物 下章